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“坚持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、让文物火起来”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要求,3月14日淮安区检察院开展庆成门遗址专家研讨会,省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刘丹、检察官助理韦玮、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姚文武、第六检察部主任汪彦、三级高级检察官唐昕、副主任李玥等一行8人指导研讨工作,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胡兵、办公室主任薛玲玲、区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光亮、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祁宏作为专家代表受邀参会,区人大法工委、区文广旅游局、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全体人员参会,会议由区检察院检察长李玮主持。
会前,参会人员实地考察庆成门遗址。庆成门遗址地处要冲,旧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,明清时期,因开凿运河,西门以运河为池,成为进出淮安城的咽喉要道,是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关,是目前淮安唯一展现城墙基址及城门、瓮城、水关系统的遗址,主城门以东有六朝至明清的连续地层堆积和建筑遗存,具有独特功能与历史地位,完整反映了淮安城演变发展史,入选2024年全国16个重大项目之一。
会上,参会人员共同观看淮安城市考古宣传短片,相关专家学者分别介绍庆成门遗址价值、现状、保护建议以及其他地区古遗址保护案例。区文旅局的刘红兵副局长、陈冬主任结合前期监测数据与现场考察情况,说明庆成门遗址的现状、目前规划情况和面临的困难。
随后,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姚文武从大运河沿线遗产保护、检察公益诉讼服务大局发展、检察+行政+专家联动履职三个方面对庆成门遗址保护工作提出宝贵建议。
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刘丹指出,此次专家研讨有利于厘清大运河文化和文化公益保护的定位、找准保护切入口、凝聚保护合力,突出淮安区检察院从三个方面作了“有益探索”。一是探索公益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平衡。淮安公益诉讼检察主动履职,与地方的行政机关共同探讨保护举措,既扛起了文化保护政治责任,也是地方文旅长远发展的重要助力;二是探索预防性保护的精准破题。依托专家意见、监测数据,弥补检察短板,锁定保护症结,避免“保护性破坏”风险;三是探索构建文化遗址大保护格局。文物和文化保护是系统性工程,六长出题、“人大+检察”监督凝聚力量,为保护传承利用保驾护航。
下一步,淮安检察机关将通过公益诉讼监督,持续推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、预防性、融合性保护,让更多的运河文物和文化得以保护、传承、利用,更好守护中华民族的文明根脉!